多发性胃息肉指的是胃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息肉,好发部位是胃底及胃体,病理类型包括炎性、增生性、腺瘤性。多发性胃息肉的产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慢性炎症、长期刺激、药物、代谢、不良生活习惯及遗传因素。如何预防多发性胃息肉产生呢?
控制胃粘膜炎症

1. 根治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长期感染可能引发增生性息肉,定期行C13或C14呼气试验检查,若阳性需及时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

2. 治疗慢性胃炎及反流性疾病
长期胃酸过多或胆汁反流会刺激胃黏膜增生,需遵医嘱使用抑酸药及促动力药。
调整饮食习惯

1. 减少刺激性食物
限制高盐、腌制、烟熏食品;避免过量饮用酒精及咖啡、进食辛辣及过热食物,以减少胃黏膜损伤。

2.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多摄入蔬菜(如西兰花、胡萝卜)、水果(如蓝莓、苹果)及全谷物,其抗氧化成分可降低胃粘膜炎症。
改善生活方式
01
戒烟

吸烟会减少胃黏膜血流,削弱修复能力,与胃底腺息肉相关。
02
控制体重与代谢疾病

肥胖和糖尿病可能增加胃息肉风险,需通过增加运动、调节饮食等方式控制血糖、血脂。
谨慎用药
01
避免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

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可能增加胃底腺息肉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
02
减少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

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能引发胃黏膜糜烂,必要时联用胃粘膜保护剂。
定期胃镜检查
高危人群(40岁以上、有家族史、长期胃炎患者)建议每1-3年做胃镜,早期发现并切除息肉,根据病理类型(如炎性、增生性或腺瘤性)制定后续处理方案。
遗传因素管理
若家族中有遗传性息肉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需进行基因检测并严格遵循专科医生随访计划。
(消化内科:王俊丽)
王俊丽
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从事消化内科专业10余年,对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胆囊炎、胰腺炎、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等消化道常见疾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胃肠镜进修于南京市鼓楼医院,擅长消化内镜检查、内镜下息肉切除术等治疗。现担任山东省疼痛医学会肿瘤精准治疗青年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济南市医学会第五届内窥镜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兼职。
门诊时间:周一、周四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