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有我,“青”尽全力!面对疫情,青年医护人员冲锋在前,他们怀着满腔的热忱,以行动诠释战“疫”决心,用专业践行责任担当,让青春绽放在保卫人民安全健康的最前线。
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了这些青年战“疫”者,记录下他们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
分秒必争 他们与病毒赛跑
“每天工作开始得早一点,再早一点,才能跑赢病毒、战胜病毒!”这是青年医护人员每天勉励自己的话。
十六里河社区医院的宗泽宁是个1997年出生的小伙子,作为单位最年轻的一批医护人员,他主动承担起最“累”的工作——负责70户居家隔离居民的核酸检测。
这70户居民分布在市中区不同小区的30栋楼内。很多封控小区是老旧小区,他们提着核酸检测工具箱,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一步步爬上楼梯,挨家敲门。而小区间相距最远的有18公里。
第一次接到任务的宗泽宁和同事展开地图,计划着以最科学的方式安排路线,保证能在一天内完成任务。中午12点到1点,他们利用别人午休的时间赶路,上午8点到11点、下午2点到7点用于入户做核酸,“尽量不打扰居民休息。”宗泽宁如是说。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上门采样人员每到一栋楼要换一套隔离服。为了节省时间,宗泽宁和同事顶着烈日在空旷的广场穿脱防护服。5月的济南气温上升很快,白天最高气温有时候能达到30摄氏度。更换下来的防护服和手套里灌满了汗水,护目镜布满了厚厚的水蒸气,他们的脊背和裤腿都已湿透。尽管时间紧迫,宗泽宁还要按照消杀规范,将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一次脱下,卷起来塞入收纳袋。
寂静深夜 他们在负重前行
“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对于济南的战“疫”青年来说,他们用日夜坚守和忘我奋斗守护泉城市民的健康。
凌晨3点,济南新技术应用学校隔离点的董敏穿上防护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早上6点前就要完成当天第一批核酸检测标本转运,为了确保核酸检测第一时间出结果,她在3个小时的时间内完成70余人的核酸检测任务。
由于采集过程需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董敏始终没有吃饭、喝水。今年25岁的董敏是商河县中医院的一名护师,用她自己的话说:“为了尽快得出核酸检测结果,确保城市安全,我吃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愿意去,我没问题,我一定准时到达!”4月4日,济南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到赴商河县进行核酸检测的通知。23岁的谢晓婕接到任务时已是凌晨,在睡梦中被叫醒的她没有半分犹豫,“我是一名医务人员,已经有两年的核酸采样经验,这个时候我一定要顶上去”。
谢晓婕说,她跟队友们到达商河第一天就连续工作近15个小时,手消毒、撕开棉签、采样、样本放入试管……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严格对待,紧张而有序。每采一个标本,她和队友们就要抬起一次手臂、进行一次手消,持续一天的采样,一个个循环往复的动作,让他们双臂酸疼、双手失去知觉,但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大家一直在坚持。在商河坚守的15天时间里,谢晓婕核酸检测量达2万余份,平均每天采样1500人。
绝不松懈 他们筑牢防线
今年年初,济南市口腔医院接到赴机场进行疫情防控的工作任务。作为医院年轻的医护人员,25岁的张祯钰没有犹豫,第一时间报名加入其中。“作为新时代年轻人,土生土长的济南孩子,我没有理由不站出来,能为我们的城市奉献自己的力量,我感觉很骄傲。”在机场进行疫情防控时,张祯钰在入境组,负责进境客、货机检疫监管任务。两个半月的时间,张祯钰不辞辛苦地奋战在一线,用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位回国同胞。张祯钰和同事们在济南机场筑起健康之堤的同时,让“守护白”成为黑夜里最亮的光。
结束在机场的疫情防控工作后,张祯钰稍作调整,再次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参与到社区核酸采样工作中。作为医院核酸检测先锋队中年轻的一员,张祯钰除了正常核酸采样工作外,还承担起为社区不方便出门的居民进行上门核酸采样的任务。“多分担一些工作,可以让年长的同事们多休息一下。多爬几趟楼,对我们年轻人没有什么影响。”
“核酸检测每天下午4点开始,要忙到11点左右,第二天早上6点要去医院准备上午核酸检测的物资。碰上医院有手术,需要人手,更是连续作战。”进入4月份,高强度工作对市一院的张莹来说已是常态,为不耽误工作,张莹选择住在医院,“这样能方便一些,就是半个多月没见到孩子了,虽然每天可以抽出些许时间和孩子视频,但还是挺想她的。”
越来越多的“90后”、“95后”,甚至“00后”青年的身影出现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青年“大白”正在成为战“疫”的中流砥柱。他们手里拿的不仅是“白棒棒”和柳叶刀,更是一份“战必胜”的使命,在抗疫征程中日夜兼程、不曾停歇。
(本文刊登于2022年5月5日《济南日报》A04版 通讯员:邱天王蓓贝 张帅 刘文)
0531-55591800
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路132号
乘坐: 11路、41路、K95路、K98路、K109路、K54路到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下车
CopyRight 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鲁ICP备11028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