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是中医养生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在春季气温逐渐升高时,不要急于脱掉棉衣,适当捂一捂,以帮助身体适应季节变化,预防疾病。
01
春季气候特点
• 春季是冬夏交替的季节,气温变化较大。虽然白天阳光明媚,气温可能较高,但早晚温差依然较大。例如,白天可能达到十几摄氏度甚至更高,而早晚可能只有几摄氏度。
• 春季还容易出现“倒春寒”,即在春季气温回升后,突然遭遇寒流侵袭,气温骤降。这种气温的剧烈变化容易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引发感冒、呼吸道疾病等。
02
人体生理特点
• 经过冬季的寒冷环境,人体的毛孔处于收缩状态,以减少热量散失。进入春季后,如果过早地脱掉厚重的衣物,毛孔会突然暴露在较冷的空气中,容易受寒。
• 春季人体的阳气开始升发,但此时阳气尚弱,抵抗力相对较差。如果受寒,容易使寒邪侵入体内,影响气血运行,引发疾病。
1. 捂重点部位
• 头部:头部是人体阳气汇聚的地方,中医有“头为诸阳之会”的说法。如果头部受寒,容易导致头痛、感冒等症状。因此,春季可以适当戴帽子,尤其是早晚外出时。
• 颈部:颈部是人体气血流通的重要通道,受寒后容易引起颈部僵硬、疼痛,甚至引发颈椎病。围巾是保护颈部的好工具,即使天气暖和,也可以选择薄一些的围巾。
• 腹部:腹部受寒容易影响脾胃功能,导致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问题。可以穿一些护肚的内衣,或者在腹部适当保暖。
• 脚部:俗话说“寒从脚起”,脚部受寒会影响全身的血液循环。春季可以穿厚一些的袜子,或者在晚上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2. 捂的程度
• 春捂并不是一味地多穿衣服,而是要根据气温变化灵活调整。一般来说,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需要适当捂一捂;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逐渐减少衣物了。
• 捂的时候要以感觉舒适为宜,不要捂得大汗淋漓,否则容易导致身体虚弱,反而降低抵抗力。
3. 捂的时间
• 春捂的时间一般要持续到清明节前后。清明时节,气温逐渐稳定,天气也逐渐变暖,此时就可以根据天气情况适当减少衣物了。
因人而异
• 对于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者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等,春捂的时间可以适当长一些,保暖措施也要更细致。
• 对于年轻人、体质强壮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当减少衣物,但也要注意保暖重点部位。
注意室内温度调节
• 春季室内温度也不宜过高,一般保持在18℃-22℃左右比较适宜。如果室内温度过高,容易使人过度出汗,降低抵抗力。
加强锻炼
• 春捂只是春季养生的一个方面,加强锻炼也是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的重要方法。可以选择一些适合春季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
总之,春捂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符合人体生理特点的养生方法。通过合理地捂一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春季的气候变化,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李川)
0531-55591800
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路132号
乘坐: 11路、41路、K95路、K98路、K109路、K54路到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下车
CopyRight 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鲁ICP备11028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