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身体对抗感染或疾病的自然反应,而非疾病本身。当感染病原体时,机体提高温度,抑制病原体的活性和繁殖,增强免疫系统的战斗力。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可能为非疾病因素和疾病因素,非疾病因素如剧烈运动后、饱餐后、女性在月经期前及妊娠期、心理应激等情况下,可以出现体温上升。疾病因素中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常见的有:病毒/细菌感染、中暑、疫苗接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
成人:体温 ≥38.5°C或伴明显不适(头痛、肌肉酸痛)可考虑退热药。
儿童:优先观察精神状态。体温≥39°C或不适时用药,但无需追求完全降至正常。
特殊人群:孕妇、慢性病(如心脏病)、3月龄以下婴儿发热需尽早就医。
✔正确做法:
1. 药物选择:
•成人: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注意剂量间隔)
•儿童:按体重计算剂量,禁用阿司匹林。
2. 物理降温
• 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
• 多饮水、保持环境通风 (25°C左右)。
✖常见误区:
•捂汗退烧(加重脱水风险)
•酒精擦浴 (儿童皮肤吸收可能导致中毒)
•交替使用退热药(增加肝肾负担)
1、持续高热 3 天,退热药无效;
2、伴随抽搐、呼吸困难、剧烈头痛、皮疹;
3、婴儿 3 月龄,体温≥38℃;
4、慢性病患者(如心脏病、糖尿病)发热;
5、体温持续> 39.5°C不退;
6、发热>2周(警惕结核、肿瘤等)。
• 体温昼夜波动:下午比早晨高约0.5°C;
• “低烧”不一定有病:女性排卵期、剧烈运动后可能短暂升温;
•退热贴作用有限:仅局部降温,不解决病因。
总之,发热是身体的“警报器”,重点在于观察病因和整体状态,而非单纯降温。避免过度治疗,但切勿忽视危险信号。如果您遇到上述情况,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呼吸内科:李玲)
0531-55591800
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路132号
乘坐: 11路、41路、K95路、K98路、K109路、K54路到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下车
CopyRight 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鲁ICP备11028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