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旨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上到机关干部,下到普通群众,响应国家号召,全国上下掀起一场减重减脂热潮。为了到达自己理想的体重目标,许多人采取运动加节食的方式。上体重秤成为每天的必做功课,上秤之前,提心吊胆。上秤之后,如临大敌,稍许下降,欣喜若狂;一旦上升,郁郁寡欢。一日三餐,也是斤斤计较,生怕多吃一口,体重激增;忍住不吃,又依依不舍。如何下箸,成为每日难题。
在我看来,过分关注自身体重升降,背离健康生活的实质,达不到保持长期健康状态的效果,长此以往反而造成精神过分焦虑,进而影响身心健康。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观点,人类个体因遗传因素、生活环境、体质状态,表现出不同的个体倾向,适宜的体重因个体倾向不同而不同,并不完全取决于体重与身高的相关指标。
对于普通上班族,如何保持健康身体状态?有什么简单易行、切合实际的可操作方式呢?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我们学生时期的体测方式,不妨将体育测试指标作为我们保持健康身体状态的锚定标的。
为建立健全国民体质定期监测评价机制,客观反映新时代国民体质的变化特征,为国民科学健身提供精准评价手段,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于2023年8月正式发布《国家体质测定标准(2023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分幼儿部分、成年人部分、老年人部分进行体测划分。每个部分又分身体形态指标、身体素质指标(老年人部分加入身体机能指标),综合量化得分作为衡量各年龄段体质综合评级的标准,综合量化得分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可以看出,身体形态指标(分体重指数、体脂率两个次级指标) 权重仅占综合考量的15%或20%,更多权重放在身体素质指标(包括:力量、柔韧、平衡、耐力)的各项体能测试表现上。
参考该《标准》的体质评价思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笔者设立了适合自身的体测标准并为此规划了与之相适应的日常健身计划。笔者现年47周岁,身高174厘米,日常体重保持在140斤上下,无重大基础疾病,每年体检各项指标维持在合格范围之内。无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嗜好。平时工作日可利用健身运动时间是早晨和晚上,周末两天也可以锻炼。笔者设立的自身体测标准非常简单,只有两项:
1,跑步:10公里在50分钟之内完成;
2,引体向上:一次性10个标准引体向上。
跑步指标的设立旨在维持和锻炼下肢的耐力与韧性,同时锻炼自身的心肺功能,增进心肌功能。引体向上指标的设立旨在加强上肢的肌肉力量和爆发能力,维持自身体重水平。两者都对自身核心能力有较高要求,对全身肌群协调配合也有相当要求。当然,这也是笔者设立的体测合格标准,也是要求自身达到的最低体能下限。
为了在现阶段常年达到这个最低体能要求,笔者设立了与之适应的运动健身计划:每天早晨5点左右起床,冬天5点半至6点起床,简单洗漱、更衣、出门,晨跑5至10公里(速度不限),然后小区健身广场倒立、单双杠力量训练,回家早餐,上班。晚上回家,家中器械简单力量、拉伸训练,少量健康晚餐。周末一般是周六进行长距离耐力跑训练,周日上午加强力量训练。
笔者平时不太关注自身体重,旨在重视自身体测目标的维持和提升上,为此需要长期科学训练和健康饮食作为配合。我认为用更精准的注意力聚焦在问题的核心,从而更有效率的达到了预期健康效果,能够长期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
当然,每个人个体倾向不同,基础体质状态不同,制定切合自身的体测标准也不尽相同。对此,笔者之前曾撰写《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健身计划》一文,读者可查阅前文作为参考。
当前我国正处于国内外战略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渐感增大。如何平衡自身事业发展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维持身心健康(更有效率的进行健身)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聚焦于自身体能达标与提升— —这是笔者得出的宝贵生活经验,在今后的岁月中,希望与众多亲人得到更多的交流与探讨,共同进步。
(李川)
0531-55591800
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路132号
乘坐: 11路、41路、K95路、K98路、K109路、K54路到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下车
CopyRight 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鲁ICP备110288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