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2日 济南市一院骨科团队联合齐鲁医院神经外科专家,成功为一名急性右下肢瘫痪的胸椎髓外硬膜下肿瘤的患者实施紧急肿瘤切除术。该病例从发病到确诊仅8天,展现了市一院多学科协作机制与区域医疗联合救治体系的快速响应能力。
一
病情回顾:
从无力到瘫痪的"生死时速"
患者陈阿姨,今年72岁,因"进行性右下肢无力5天"于2月28日就诊于市一院神经内科。初期表现为右下肢行走拖沓,48小时内进展为肌力III级,经过医院骨科会诊后转入骨科,至第8天已接近完全瘫痪(肌力I级)。紧急行脊柱MRI检查发现胸椎T1水平脊膜瘤,肿瘤直径约3cm,脊髓受压超过60%。此类肿瘤具有"隐匿起病、急性进展"的特点。
(术前影像)
二
多学科协作:
打破地域壁垒的救治实践
面对该罕见急性进展病例,骨科立即启动三项应急机制:
院内MDT快速通道:联合影像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完成术前评估,确认肿瘤血供及脊髓水肿情况;
院际远程会诊平台:1天内连线齐鲁医院教授团队,通过影像共享确定肿瘤切除方案;
手术绿色通道:从确诊到手术实施仅间隔16小时,最大限度减少神经功能损伤。
(术中)
三
手术亮点:
微创理念下的精准切除
在齐鲁医院专家指导下,手术团队采用改良后路椎板开窗入路,实现两大突破:
神经保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全程护航,未出现脊髓副损伤;
结构重建:将打掉的棘突及椎板重新复位固定,保留脊柱稳定性。
术后患者右下肢肌力逐渐恢复,目前正在康复科进行神经功能重塑训练。
四
专家解读:
急性脊髓压迫的救治启示
参与会诊的教授指出:"此类病例的黄金救治窗口在72小时内,本次成功得益于三个关键:影像诊断的精准性、院际协作的时效性、手术入路的微创化。"市一院骨科黄建城主任表示,此次救治标志着区域医疗联合体在急危重症领域的实践突破,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影像预警-远程决策-手术直通"的标准化流程。
患者家属表示:“得益于市一院的早期诊断及时的搭建会诊平台,免得我们家属来回奔波。”
济南市一院、齐鲁医院转会诊服务中心是积极响应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号召的重要载体。中心围绕省、市县、基层三方面目标,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始终以基层为重点,致力于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最终目的是为群众提供就近就便、系统连续的卫生健康服务,助力构建更为完善、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骨外科:韩玉金)
黄建城
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骨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从事骨外科临床工作近二十年,曾先后到北京301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北京积水潭医院进修学习,开展各类手术数千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老年骨质疏松、颈肩腰腿痛、椎间盘突出的阶梯治疗;应用微创技术及骨科机器人治疗脊柱、骨盆骨折;韧带损伤修复、断指(肢)再植;熟练掌握髋膝关节置换技术。
担任山东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康复学组委员,济南医学会骨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济南医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坐诊时间:每周五全天
联系电话:18615627695
0531-55591800
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路132号
乘坐: 11路、41路、K95路、K98路、K109路、K54路到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下车
CopyRight 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版权所有 鲁ICP备11028831号-1